冰島冰川危機:如果冰島沒有了冰

2014年,在冰島西部高原地區,一座名為 OK 的冰川宣告死去。

OK 冰川全名為 Okjökull,Jökull 是冰島語「冰川」的意思。如今,這座1198公尺高的山峰,只剩下少量不再移動的小片積雪,OK 「冰川」變成 OK「山」,OK 從此不再 OK。

2019年七月,冰島打造了一塊紀念碑,緬懷國內第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消逝的 Ok 冰川,並希望藉由 OK 冰川的失去,喚醒世人對地球暖化的關注。冰川紀念碑上寫著:「在接下來兩百年,這裡所有的冰川或許都將面臨同樣宿命。這塊紀念碑的目的,在於承認我們曉得正在發生的一切,以及必須採取的行動。只有未來的你們知道,我們是否做到了。」

UNLOCK ICELAND 的這篇文章,將從 OK 冰川之死,帶你深度暸解在氣候變遷下,融化中的冰島意味著什麼?這個北國之境正面臨了哪些你所不知道的危機?

_
Photo Credit : Armin Puschmann


氣候變遷如何殺死了 OK ?

冰川是巨厚且緻密的冰體,歷經幾百年或幾千年才得以累積形成。當冰川冬季積雪量超過夏季消融量,冰川面積就會增長。相反地,當氣候變暖,降雪、積雪的速度跟不上冰川融化的速度時,冰川的面積就會逐漸減少。

冰川並不是一大片不動的冰層,巨大的冰體在自身重力與壓力的作用下,會像流水一樣,以極緩慢的速度向下游和邊緣移動。當一座冰川的冰量越來越少,少到無法再提供任何動力時,就不能再稱作冰川了。

OK 並非冰島最大或最著名的冰川,但早在冰島中世紀的文學史詩中就曾被記載過。持續好長一段時間,OK 冰川融化的速度遠遠超越降雪堆積的速度。這導致冰川的冰一年比一年薄,直到2014年,冰川停止了移動,成了冰川學家眼中的「死冰」(Dead Ice)。於是,OK 冰川被宣判了死亡,失去了作為冰川的資格。

_
由冰川融化的流水侵蝕而形成的冰洞 | Photo Credit : Keith Muir


兩百年內,冰島所有冰川都難逃消失命運

冰島的國土面積為 103,000 平方公里,約為台灣的 2.8 倍大,冰川所覆蓋的面積就佔了 11%。

冰川為這個北歐小島增添了一份獨特氣質:每年有上百萬的外國遊客來到這個遙遠的國度,只為體會這裡的荒蕪、純淨與壯麗。其中,深深淺淺的藍冰充盈天地,是許多旅人就算返國後,依舊難以忘懷的美。

遺憾的是,OK 並不會是這場全球浩劫中唯一的冰島犧牲者。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,冰島剩餘的 269 座命名冰川,以及上百座沒有名字的冰川,預估在西元2200年前,可能通通都留不住了。

如夢如幻的藍,一直以來都是眾人眼裡最象徵「冰島」的顏色,如此地極致與優雅。如果冰島沒有了冰,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?

_
Jökulsárlón 冰河湖 | Photo Credit : PM Photography


美麗的冰河湖,意外卻美好的插曲


冰島東南部地區的 Jökulsárlón 冰河湖是冰島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。來到這裡,旅人仿佛踏入一個不屬於真實的世界、一個虛無缥缈的夢幻國度。當陽光灑落時,那清爽剔透、濃烈蔚藍的浮冰,搭配壯闊的冰川,以及泛著閃爍光影的湖水,眼前的景色,是任何華麗的詞藻都難以形容的。注視著前方,每一分,每一秒,每塊冰都在慢慢變化,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,如此冰涼的氣息與景緻,令人著迷。

冰河湖看起來像是已經擁有幾世紀歷史的自然景觀,但其實冰島冰河湖的形成相當近代,始於1935年左右。冰河湖是由冰川融化的水慢慢往下方流動所匯聚而成的天然湖泊。由於冰川持續地在融化及萎縮,Jökulsárlón 冰河湖的面積自 1970 年以來已經壯大了四倍。如今,Jökulsárlón 冰河湖的佔地面積為18平方公里,比台灣日月潭的面積整整多上一倍。其深度更達到 248 公尺,是冰島最深的天然湖泊。

在地球暖化的影響之下,千年的冰川不斷變薄、消融、崩落,這將會導致冰島的冰河湖數量越來越多,湖水範圍也會日益擴大。冰河湖是冰島最有質感的空間,卻也是全球暖化嚴重的象徵。冰河湖,冰島這塊土地上的美麗與哀愁 ── 如此震懾人心,如此一場美麗的錯誤。

_
Photo Credit : Mykhailo Puziurin


消融的冰川,為冰島漁村帶來了繁榮與危機

位於冰島東南部地區,以小龍蝦 (Langoustine) 而聞名的小鎮 Höfn,大多數冰島旅人並不陌生。鄰近 Vatnajökull National Park 瓦特納冰川國家公園,在這一帶,旅人可以挑戰冰川健行,造訪冬季限定的藍冰洞、搭船遊覽冰河湖、體驗冰湖獨木舟、以及騎乘雪上摩托車等各式活動。

十年前,Höfn 只是一個以捕魚、魚類加工為主的小漁村,工作機會少,居民外流 ; 十年後,小鎮因為冰川的逐漸消逝,以及赴冰島的遊客數量增加而得益。旅遊業的蓬勃發展,為當地創造了新商機以及無數的就業機會,替小鎮注入了人氣與活力。

只不過,嚐盡甜頭的背後卻也隱藏著另一種擔憂。當許多人擔心地球暖化會帶來海平面上升的同時,冰島則面臨了另一個問題:陸地抬升。

Vatnajökull 瓦特納冰川佔地 8,000 平方公里,約是冰島總面積的 8%,是極地地區以外現存的最大冰川。冰川最厚的地方深達 1000 公尺,平均厚度有 500公尺。Vatnajökull 冰川自 1890 年起就已經逐漸在消融,冰川流失的量相當驚人 ── 每一小時融掉的冰,可以裝滿兩千個標準20呎的貨櫃。

冰層融化、冰川變薄,冰的重量緩慢從地殼上被移除。而當壓力減輕,重量減少,土地就會隆起,就跟彈跳床的道理一樣。陸地上升的現象,在 Vatnajökull 冰川所在的冰島東南部尤為明顯。上升的高度依地點而異,有些地方每年上升 0.4 公分,在 Höfn 小鎮,陸地則是每年上升約 0.15 公分。根據專家預估,若 Vatnajökull 冰川的冰全部融化,Höfn 小鎮將會比今日高出 20 公尺。地殼大量隆起,漁船進出港口時,航道變淺,船隻難以航行,勢必增加擱淺的風險。

倘若冰島若沒有了冰,失去了觀光財,漁業也面臨不確定的未來,冰島漁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?

_
Photo Credit : Luboslav Tiles


缺水、缺電、火山運動更頻繁的未來,冰島準備好了嗎?

冰島的電力來源 100% 來自可再生能源,其中75%是出自水力發電。

冰川季節性融化匯成的冰川河流,是冰島水力發電廠的主要水源。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加劇,冰川融化速度增快,短期看來雖可為發電廠挹注不少額外水來源,但隨著冰川面積愈縮愈小,專家預估在本世紀後期,冰川河流的水量就會明顯減少,進而威脅到電力供應的穩定性。

到了西元2200年,冰川假若全數消失,這也意味著冰島的冰川河流將不復存在。之後,冰島水力發電的水源,僅能依賴降雨以及融雪。缺水、缺電、水電費用高漲,似乎是不久的將來冰島即會面臨到的問題。

此外,當地球表面因冰層壓力減少而隆起,深層的岩石也會隨之向上移動,這將使得岩漿更容易釋放出地面,導致火山活動的增加。

=

_

Photo Credit : Daniel Casson

.


那些年我們終將會懷念的冰川

冰島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Halldór Laxness,在他 1939 年所出版的小說《世界之光》(Heimsljós) 中,有那麼一段充滿意境且耐人尋味的文字:「冰川與天空相遇,大地不再是大地,它與天堂融為一體 ; 那是一個不需要悲傷,也不需要快樂的地方, 唯獨美在那裡,超越了一切所求。」(Where the glacier meets the sky, the land ceases to be earthly, and the earth becomes one with the heavens; no sorrows live there anymore, and therefore joy is not necessary; beauty alone reigns there, beyond all demands.)

站在冰川的地腹,你會被它的靜謐深邃、浩渺無垠所震撼 ; 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的敏感與脆弱。冰川的美,曾經如此令人心醉,如今卻多了份心碎。

.

_

Photo Credit : Roman Königshofer


冰川上的流水聲、冰塊滑落的聲音,聽起來頗有詩意,但目睹冰川世界的消失卻是讓人難過的。冰島人對於冰川即將消失抱持著兩方意見:老一輩的冰島人將冰川視為威脅,他們的家園、農田都曾被向前流動的冰川給無情地摧毀。他們說,他們會想念冰川,但是也會很高興冰川不在了 ; 對於年輕的冰島人來說,清新、浪漫、治癒是冰川的關鍵詞,他們感嘆正在失去的,是一抹難以取代的美麗風景與國家象徵。

冰島無冰的世界,雖然不會在我們這一代出現,但現在,冰川每年是以數十公尺的速度衰退。在冰島發生的事情,同時也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。這是否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,或者說,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?


本篇文章撰寫參考資料:

Consequences of retreating glaciers
As glaciers melt, “Land of Fire and Ice” watches its history seep away
Iceland’s vanishing glaciers will severely affect human life
Iceland Thaws: The Glaciers Are Melting – What Does It Mean For Iceland?
Energy in Iceland :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
Global Warming Causes Rising Concern in Höfn

.

.

.

Let’s get connected!

.